作者单位:柳林县二中
出版时间:2016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精选作者十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其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王韬的《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三部小说集为基础,对王韬神怪小说的思想内容、审美世界和叙事艺术作了细致深刻的
作者姓名: 薛润梅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作者十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其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王韬的《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三部小说集为基础,对王韬神怪小说的思想内容、审美世界和叙事艺术作了细致深刻的研究。
作者简介
薛润梅 1982年生,山西吕梁人。2005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先后就职于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山西省吕梁高级中学、山西工商学院等单位,任文学编辑和语文教师。
序言 中国传统文学执著的追随者成敏
第一辑 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章 王韬神怪小说创作背景及创作情况
第一节 王韬神怪小说的创作背景
第二节 王韬神怪小说创作情况
第二章 王韬神怪小说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婚恋类
第二节 奇航类
第三节 术数类
第四节 武侠类
第五节 战争类
第六节 官场类
第七节 科考类
第八节 其它
第三章 王韬神怪小说的审美世界和叙事艺术
第一节 王韬神怪小说的审美世界
第二节 王韬神怪小说的叙事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第二辑 古典文学学术论文荟萃
庄子言意观对意境理论的影响
曹植与佛道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深情人生
从唐代宫词看宫女之愁怨
李白醉酒诗中的生命意识
谈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
佛教“空观”思想对苏轼贬谪生活的影响
谈苏轼诗歌中的“禅”
《赵氏孤儿》的历史源流及其在欧洲的输出与传播
杜十娘从良——一曲雄壮激越的生命悲歌
谈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愁”
第三辑 文化随笔与文学创作
掀起你的盖头来
青海湖边藏乡情
游华清池记
山海关游记
牡丹的骄傲
印象江阴
“空中悬壶”——壶口大瀑布
宁夏之宝——镇北堡西部影城
追恋承德
寻觅失落的匈奴文明——统万城
梦幻“沙都”——沙坡头
拜谒草原之子
绍兴访鲁迅故居
篱笆院里的老阿妈
站在洋槐树下
顺儿的婚事
牧羊人
家里来了买羊人
喜欢放羊的男孩
长生村的春节
弟弟的宠物
给表哥的一封信
祖母去世前一年的冬天
给大学老师的一封信
小城里的艺术家、诗人和学者
新梅小传
桂花的求职考试
北京,等我!
学术考察与文学创作掠影
后记 追寻文学之梦
绪论
一、王韬生平
1828年11月1日,王韬出生于江苏长洲甫里村,王家“世通儒理,有名于时”,《遁窟谰言·天南遁叟》,王韬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页。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王韬九岁就“毕读群经,旁涉诸史,维说无不该贯。”《弢园老民自传》,王韬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7页。1846年,王韬和塾师顾惺一起赴金陵参加乡试,但却未中,这次考试使他对传统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不满和怀疑,对他以后走上与传统文人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也有很大影响。1848年春,王韬第一次来上海,探望在此担任翻译经书工作的父亲,他的视野得以开阔。
1849年,父亲去世,由于家庭经济的压力,王韬便接续了父亲在墨海书馆的译经工作。墨海书馆是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第一家印书馆,主要印刷宗教书籍。王韬在墨海书馆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传教士对其所译之书在文字上进行加工、润色,此外,还帮助他们翻译《圣经》和一些西方科技文化的书籍。由于长期与西方传教士接触及对西方科学文化的了解,王韬的知识结构和对西学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于1854年8月26日他还受洗成为基督徒。尽管此时王韬还“不是基督教真正的信仰者,但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他的信仰产生了冲击。”《王韬小说创作研究》,代顺丽,指导教师: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第41页。另外,在上海期间,王韬也与许多精通西学或现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这些朋友们有数学家李善兰、天文学家张福僖、化学家徐寿、翻译家华蘅芳等人。与这些学有专长的朋友们经常来往,他的知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1850年,王韬把家人也接到上海,妻子来到上海没过十日就因病去世。第二年,王韬再婚。而与此同时,他唯一的弟弟也因过度吸食鸦片而染病去世。前妻和弟弟的死亡,使其内心极度痛苦,而佣书西人的屈辱,更是使其精神极度压抑。面对精神上的痛苦与屈辱,王韬逐渐开始抽鸦片、逛妓院,开始了酒色征逐的生活,这就使妓女生活成为其后来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内容。1851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太平天国起义。作为一个关心国运的传统知识分子,面对这样的国家灾难,王韬怎能袖手旁观呢?他多次写信给政府提出抗“贼”妙计,但是每次他的信件都如同石沉大海。因王韬几次随传教士与太平天国义军谈判,所以对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对清政府极度失望的情况下,有着强烈功名心和投机心理的王韬,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1862年2月2日王韬以名黄婉、字兰卿的身份,向太平天国苏福省逢天义刘肇钧上书指陈抗清策略。关于他的这些策略,目前学界大都认为很有实际意义,日本学者增田涉甚至认为,如果王韬的上书被太平军所采纳的话,中国历史将会重写。但是,王韬的策略不仅没有得到太平军的重视,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1862年4月4日,王韬的信落入清军手中,他遭到了政府的通缉。在王韬科举落榜没有谋生之路时,是西人给了他工作,这次也一样,在王韬无路可走成为通缉犯时,英国传教士慕维廉和英国领事麦华佗,冒着极大的危险将其藏匿起来。为了给王韬寻找一条新的出路,麦华佗特地写信给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推荐王韬去英华书院工作。1862年10月5日,王韬踏上了去香港的轮船,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同时也走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在香港,王韬的主要工作是助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在闲暇时间,他也写了不少小说作品。这些小说作品与他年少时创作的《鸡窗琐话》,于1875年一起取名《遁窟谰言》由申报馆出版发行。1867年理雅各回国探亲,并于这年12月写信邀请王韬,到他的家乡英国苏格兰去继续翻译《中国经典》。1867年12月15日,王韬乘船离开香港,直到1870年春才从英国返回。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王韬不仅完成了《中国经典》第四卷的翻译工作,而且得以漫游泰西。西方黑烟滚滚的火车、疾驶如飞的轮船、光怪陆离的城市建筑,博物馆、图书馆、电信局、军器局、印书局等各种现代设施全都紧紧吸引了他的眼球,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西方开放的婚姻观念、伦理思想及西方人对他的热情欢迎等,使王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他还在各地演讲,宣传中国文化,充当了一位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明使者。
1870年回香港之后,王韬继续译经。1872年《中国经典》第五卷出版发行,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理雅各受聘皇仁书院院长,王韬的译书工作也就此结束。对印刷技术的熟悉及强烈的救国理想,使王韬大胆与友人黄胜合伙买下英华书院的印刷厂及其机器设备,成立了中华印务总局。1874年王韬创办了《循环日报》,他自任主编,在《循环日报》上介绍西方文化,宣传改革变法、分析国际时局,《循环日报》成为其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重要舞台。《循环日报》创办后,由于其进步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王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在日本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日本有识之士重野安绎、中村正直、寺田矢弧、冈千初等人的盛情邀请下,1879年4月23日王韬动身前往日本,在日本的一百多天时间里,在日本友人的热情陪同下,他不仅时常买醉酒楼,遍览日本名胜,而且广交社会各界名流,留心关注日本文化,考察日本政治变革,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
王韬从日本回到香港后,由于经常在报刊上大肆宣扬改革变法,及其特殊的西游经历,他的名声在大陆也越来越响亮。1884年,在马建忠、丁日昌等朋友们的帮助下,清政府默许王韬重返故乡,王韬终于结束了长达22年的流放生涯,又回到了久别的上海。王韬回沪后,起初是担任《申报》编辑,1885年创办了木刻活字印书局弢园书局,刊印了一些他自己创作的有关西学的著作。1886年,被邀请任格致书院的监院。上海格致书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专门研习和传播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型书院。王韬对格致书院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不仅自设考课,聘请官员士绅命题、评奖,聘请中外学者来院讲学,而且还把格致书院学生的论文,汇总编成《格致书院课艺》出版,将其作为知识分子了解西学的参考书。在王韬的苦心经营下,“原先濒于衰败的上海格致书院又恢复了勃勃生机,一代俊彦崛起于格致书院之中。”《王韬评传》,忻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28页。这些精通西学的专门人才,成为后来推动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先驱。另外,回沪后在《申报》的约稿下,王韬还完成了其小说创作《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
1897年5月24日,关心国运、奔波一生的王韬在上海溘然去世,时年70岁。
二、王韬小说研究现状
目前,对王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外交思想等方面,而对他的文学创作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对他的文学创作研究中,小说的研究尽管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几十年来,从萌芽到现在,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王韬小说的研究现状作介绍,即王韬文学综合研究中的小说,研究和王韬小说专题研究这两个方面。
(一)王韬文学综合研究中的小说研究
从1979年迄今为止,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可知,对王韬文学做综合研究的只有五篇论文,另外,一部专著中也涉及对王韬文学创作的研究。尽管对王韬文学的综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在这些研究中都非常重视王韬的小说。目前,对王韬文学综合研究中涉及的小说研究,主要关注王韬小说中反映的独特思想和王韬的小说观念。
李景光的《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景光,《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5期。是对王韬文学作综合研究的最早著述,同时,也给王韬的文学成就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王韬小说创作思想深刻,眼界开阔,谋篇布局新颖、奇特,在情节设置上有高明的“点染”能力,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王韬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王韬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李景光。夏虹娣的《文化认同和自我建构的两种方式——从王韬的政论文和小说谈起》《文化认同和自我建构的两种方式——从王韬的政论文和小说谈起》,夏虹娣,指导教师:程华平,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认为王韬小说的内容主要是描写爱情和揭露现实,总体上没有背离传统,但在不变的同时,王韬小说不管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语言方面都有许多新变。孙庆的《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王韬生平与著作研究》,孙庆,指导教师:江庆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4月。认为王韬的小说,不管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有独特性,具有近代小说的某些特征,对小说关注政治、介入政治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报章小说影响很大。赵钰的《王韬的文学创作研究》《王韬的文学创作研究》,赵钰,指导教师:王进驹,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则认为王韬的小说,题材内容上尽管有许多虚幻的神仙鬼怪和大量的奇境幻遇,但小说的指向还是现实性的;其次,王韬是第一次站在全球的宏观角度观照世界,从而创作小说的,因此,他的小说呈现了别异的色彩;另外王韬小说艺术上也值得重视,小说浪漫主义手法、讽刺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的散文化、现实化、诗化与新颖的结构,这一切全都体现了文学的现代化,昭示着文学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月异的《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略论王韬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近代化》,党月异,《学术论坛》,2009年第10期。是对王韬文学理论的综合研究。认为王韬的文学观念已具有非常鲜明的近代色彩,他的经世致用已开始向文学救国的方向迈进,他潜意识中的读者群开始面向普通大众,他的“自书胸臆”也已经注入西方文化的血液,具有了非常鲜明的开放意识。另外,他的想象与虚构是有意识的虚构,更由于其报刊的出版方式,他的想象与虚构已变为面向大众的集体娱乐和游戏。最后总结认为王韬的小说观念促进了士大夫文学向市民文学的过渡,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近代化的历程。
另外,王一川的专著《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王一川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中,也涉及对王韬文学的综合研究。在该书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作者分别论述了王韬的政论文、游记、小说中的现代性,以及王韬文学理论中的“奇境幻遇”和“意奇”理论。对于其小说的论述集中在小说中的中西联姻模式,认为王韬小说中的中西联姻,不仅仅是中国男人与西方女人的恋爱,和中国男人与西方男人对所爱之人的决斗,同时也寓言式地展现了王韬对中国现代性前途的乌托邦想象。另外,认为王韬文学理论中的“奇境幻遇”和“意奇”理论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西方他者的介入而形成的,而且他的“奇”主要是“意奇”,非常注重个人的独特体验。这部分论述观点新颖、引人思考,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王韬小说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艺术上有其特色。
综合来看,论者大都认为王韬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既有传统的影子,更有新鲜的时代特色,尤其是王韬的小说中还流淌着西方的血液,这就使他的小说呈现出别异的色彩。另外,王韬的小说观念不再固守传统,而是在坚持现实性的同时趋向于开放,在古代小说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贡献。
(二)王韬小说专题研究
王韬的小说创作数量丰富,有《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海瞰冶游录》《花国剧谈》《漫游随录》等。目前,对王韬小说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王韬小说的综合研究,一类是对王韬小说作品个案的研究,下面分两部分对这两类研究作介绍。
1.王韬小说综合研究
从1979年至今,对王韬小说作综合研究的有10篇论文,即《论王韬的文言小说》《论王韬的文言小说》,党月异,指导教师:王恒展,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10月。《王韬小说研究》《王韬小说研究》,凌宏发,指导教师:孙逊,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王韬小说集改名的版本情况》《王韬小说集改名的版本情况》,王旭川、宫妮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4期。《王韬的小说思想》《王韬的小说思想》,代顺丽,《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西学对王韬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西学对王韬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党月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7卷第5期。《论王韬的文言小说创作》《论王韬的文言小说创作》,汤克勤,《蒲松龄研究》,2007年第1期。《申报馆与王韬小说之转变》《申报馆与王韬小说之转变》,凌硕为,《求是学刊》,2007年1月第34卷第1期。《王韬小说创作研究》《王韬小说创作研究》,代顺丽,指导教师:齐裕焜,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王韬涉海小说的叙事特征》《王韬涉海小说的叙事特征》,倪浓水,《蒲松龄研究》,2009年第1期。《王韬小说集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质疑》《王韬小说集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质疑》,张振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4期。,1部专著,即游秀云的《王韬小说三书研究》《王韬小说三书研究》,游秀云著,台湾秀威资讯出版社,2006年。。
游秀云的《王韬小说三书研究》是笔者就目前资料所知对王韬小说作全面综合研究的唯一专著。本书主要对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三部小说集的版本、内容、主题思想及写作技巧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并对王韬三部小说集中所有作品的背景、主题、评诗出处和每篇文章的字数作了列表统计;此外,还对王韬小说题材作了分类,并统计出了每种题材的篇数。
代顺丽的《王韬小说创作研究》论述了王韬的特殊经历对他的小说创作的影响;阐明了王韬小说的创作时间和版本;总结了王韬的小说理论;对王韬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做了研究;最后还对王韬在人生各阶段的交游作了考证,对王韬研究的各个阶段的资料作了比较详细的总结。
党月异的《论王韬的文言小说》则是从近代中国社会中西文化融合、冲突的大背景下,来探讨王韬文言小说的意义。论文主要考察了中西文化交流下,王韬独特的全球文化观念及其全新的文化视野,并从小说中表现的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政治观等方面,来分析这种文化转型时期以王韬为代表的口岸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及他们的迷惘与期待。
凌宏发的《王韬小说研究》对王韬与小说家和小说评点家的交游作了详细的考证,对王韬的小说创作进行了资料性的梳理,对其爱情小说作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对王韬的小说观念作了总结。另外,还分析了王韬神怪小说对传统狐鬼题材的反讽。
在其它的研究文章中,有的关注王韬小说独特的传播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如《申报馆与王韬小说之转变》《王韬小说集中部分作品的著作权质疑》,有的则指出王韬小说在题材和叙事方式方面的一些新特点,如《西学对王韬文言小说创作的影响》《论王韬的文言小说创作》《王韬涉海小说的叙事特征》等。
从对王韬小说的综合研究来看,除了关注王韬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王韬的小说理论外,还涉及王韬小说的创作背景、独特的传播方式及其带来的影响、王韬的交游对他小说的影响、王韬小说的题材和叙事方面的一些新特点、小说书名的变化等。
2.王韬小说个案研究
王韬的小说创作数量很多,但在这诸多的小说中,《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成就最高。因此,目前对王韬小说的个案研究集中于这三部小说集,其中研究《遁窟谰言》的文章有1篇,研究《淞滨琐话》的文章有3篇,研究《淞隐漫录》的文章最多,有10篇。其中,《遁窟谰言》《遁窟谰言》,林之满、廖文,《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是最早关注王韬小说个案的论文,这篇文章只对《遁窟谰言》的基本情况作了简略介绍。对《淞滨琐话》研究起步最晚,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其中浓郁的仙道色彩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对《淞隐漫录》的研究中,主要涉及《淞隐漫录》对传统小说题材和内容方面的开拓创新,及其在思想内容上与《聊斋志异》的区别和创新等。认为《淞隐漫录》在对传统小说题材内容的开拓和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面向世界的开放视野、对现代科技的崇尚、强烈的民族意识等。在《淞隐漫录》与《聊斋志异》的比较研究中则认为,作为《聊斋志异》的仿作,《淞隐漫录》在写作手法、描写对象和创作体裁上与《聊斋志异》基本相似,但《淞隐漫录》又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它的水平不及《聊斋志异》,但《淞隐漫录》仍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尤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淞隐漫录》在文本之外,还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本论文借用游秀云在《王韬小说三书研究》《王韬小说三书研究》,游秀云著。中对王韬《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这三部小说集中的命名,也称其为“小说三书”。从对王韬“小说三书”的个案研究看来,这三部小说集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作者个性与其人生道路的关系等都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这些研究对王韬小说意义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宽的领域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综上可见,目前对王韬小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王韬小说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手法及其小说理论的研究上。笔者认为,王韬在文学创作上的贡献是显著的,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特别是他的小说创作,不仅是他娱乐消遣的工具,更是他独特思想的载体。同时,《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这三部小说集不仅是王韬小说创作中的精品,在中国文言小说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王韬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其超前的思想,更使其放射出灼灼光芒。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王韬及其小说的深刻意义。
三、王韬神怪小说的研究意义
王韬作为既受过传统教育又思想开放的口岸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奇特的人生经历和其超越的文学观念等,全都赋予他的小说深刻的内涵。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文言小说家,他的小说不管是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艺术水平上都可以说是小说史上的一座小高峰;其次,王韬的小说数量很多,在其小说精品《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这三部小说集中,就收了300篇小说作品。而且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小说还有新闻报道、散文等其它的文学样式。在其小说作品中,内容也很广泛,既有爱情小说,也有武侠小说、战争小说、狭邪小说等,有时一篇小说中各种思想混杂。这都对深度阅读和欣赏王韬小说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对王韬小说做分类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王韬的“小说三书”,主要是模仿《聊斋志异》而创作的,这些小说作品不管是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神怪小说的成就都很高;在这三部小说集中数量最多的也是神怪小说,总共有183篇,占全部小说总量的二分之一还多。另外,王韬的神怪小说不仅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因此,对王韬神怪小说作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另外,因王韬的神怪小说创作主要集中于《遁窟谰言》《淞隐漫录》和《淞滨琐话》这三部小说集中,所以本文主要以这三部小说集中的神怪小说为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对王韬神怪小说创作背景和创作情况作简单的介绍。其中,在背景知识方面,主要介绍了晚清的衰落与西方的现代化、上海租界的繁荣、王韬个人与神怪小说的关系。在创作情况方面,主要介绍了王韬“小说三书”的具体创作时间、创作的主要内容及这三部小说集中神怪小说的创作情况。另外,还对王韬神怪小说根据创作内容作了比较恰当的分类,主要将其分为婚恋类、奇航类、术数类、武侠类、战争类、官场类、科考类,和其它一些无法确切归类的作品共8类。
2.对王韬神怪小说的分类研究。着重论述的是王韬神怪小说的思想内容。通过对王韬神怪小说中各类作品的具体研究可见,王韬神怪小说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他借助奇幻的方式,表达的是深刻的现实主题,表现了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
3.对王韬神怪小说审美世界和叙事艺术的论述。通过分析可见王韬神怪小说在审美题材、审美目的、审美品格、视角、叙事时空和叙事者“介入”性评论等方面的运用和表现上,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作了可贵的创新。第一章
王韬神怪小说创作背景及创作情况第一节王韬神怪小说的创作背景
清朝末年,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气象。随着清末西方传教士来华、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口岸城市的开放等,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其次,王韬所在的城市上海作为最早的口岸城市之一,也以极快的速度朝着近代化的商业大城市迈进。另外,王韬自己又对神怪小说有着深厚的兴趣,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他的小说观念尤其是“奇境幻遇”和“经世致用”小说理论与他神怪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机缘和个人因素的激发引导下,王韬的神怪小说应运而生,而且得以呈现出别异的色彩。
一、晚清的衰落与现代化潮流
王韬生活在道光到光绪前期,可是从乾隆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已开始走下坡路了,到王韬的时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幅“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破败局面。
首先,在政治上,清朝继承了明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将其推到了顶峰。清末官场也是腐败不堪,贪污腐败、贿赂公行是随处可见的现象,王韬神怪小说《因循岛》中的相关描写就可看作这样的一个典型,县署的行牌上写的是“粉饰太平,虚行故事,廉嗤杨震,懒学嵇康。”厉县令“外示和平,而贪狡殊无人理。”官吏们只知钻营升官,食民脂膏。另外,到了清末,卖官鬻爵的现象也很严重,由于国库空虚,政府支出却很大,卖官鬻爵就成为政府解决财政危机的一条重要手段。而且,此时除虚衔外,知府以下的实职也可卖。官场不再是精英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而是成为金钱垒筑而成的高台,有钱就能当官,出的钱越多,买到的官就越大,这就在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的同时,也给原本就千疮百孔的满清吏治带来更多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上,清末东南沿海一带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可是由于政府继续推行前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这就使占社会主导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地主、高官和富商占有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在道光年间,“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分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佣耕之户。”《陈明米贵之由疏》,杨锡绂著,选自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十八。由于高额的地租,再加上繁重的徭役和苛捐杂税,就使许多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王韬生活的年代,更是一个战乱不断、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在这段时期,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云南、陕西、广州的回民起义,新疆民兵叛乱,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各种内乱外患不断发生。1849年夏长江中下游的大水灾和这年冬天广西的大灾荒,1876年至1879年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南的大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更是给原来就萧条不堪的社会生产雪上加霜,这些战争和自然灾害严重削弱了清朝政府的国力,也对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在军事上,道光年间,清军总兵力大约90万人,由八旗军和绿营兵构成。八旗军是世袭,子承父业,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徭役,每月还可以领到固定的薪俸。绿营兵虽无八旗兵的世袭特权,但薪俸也很高。这些高待遇使得士兵们只知享乐,整天三五成群,斗鸡走狗,赌博嫖娼,吸食鸦片,日益颓废,作战能力越来越低。另外,由于政府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西方人制造大炮火枪的同时,清朝士兵用的仍是刀矛弓箭,兵器装备十分落后。官员的腐败、士兵的享乐、兵器的落后,使得军队再也无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在许多对内对外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思想文化上,清末政府沿袭了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自高自大,唯我独尊,对正在高速发展的西方列强不屑一顾。对外交往,将礼、义作为衡量一切事情的标准,以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试论晚清思想文化上封闭的表现及其影响》,刘云波,《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82页。“‘利’是祸乱的根源,是人心不稳的渊薮。而只有儒家倡导的‘义’,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法’。”《试论晚清思想文化上封闭的表现及其影响》,刘云波,第183页。对内则极力鼓吹“三纲五常”等封建统治的学说,大兴文字狱,对汉族官员和读书人的言行大加防范,对任何有可能对其统治造成威胁的言行都严加镇压。在西方已高度现代化的时代,在世界越来越一体化的时代,清朝政府却仍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这使整个国家死气沉沉。
总之,到清朝末年,满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都走向了末路。整个大清王朝如同一座即将就要倒塌的宫殿,在夕阳的余光下,显得更加阴森黑暗。
但从来没有永远的黑夜,黎明的曙光已经在悄悄走出阴影。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中国千年来等待的大变革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等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新鲜的东西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首先是西方的物质文明。西方国家精良的制造工艺,威慑力极强的坚船利炮,在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魏源在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正是在这些先进思想的影响下,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以,它将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它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作为改良的主要内容。尽管洋务派的成败得失,至今论说不一,但它却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由理论推到了实践。
其次,是西方的意识形态。尽管当时中国人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制度上的不足,但是,西方人的入侵,使得他们的一些思想意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从1844年签订的《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传教开始,大批的传教士涌入中国。他们不仅传播教义、出版宗教刊物,而且兴办慈善事业。在他们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部分信仰上帝的学者,王韬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一些农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平天国义军的领导就是吸收和利用了基督教的一些思想,从而发动和领导农民站起来反抗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的。尽管他们只是借用了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和“上帝”的权威,事实上他们对基督教并没有完全认识,但是从他们能够利用基督教来发动起义这一事实可见,当时西方思想对中国即使是农民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晚清社会的黑暗、混乱,使得人民生活非常艰辛,同时他们对现实和未来都感到十分迷惘。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虚幻的世界。西方奇异的内容,又使整个社会显得有些光怪陆离。王韬的神怪小说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
二、上海租界的繁荣与王韬小说
上海曾是一个建县很迟、规模很小的县城,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上海租界就以惊人的速度,朝着近代化的商业大都市迈进,成为当时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之一。1848年,王韬第一次来上海,此时黄浦滩的景象是:“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飘渺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此中之人,呼之欲出;然几如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也。”《弢园老民自传》,王韬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页。可见此时上海城市的人口之多、楼阁之高、规模之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种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开始弥漫于整个都市。小说《海上繁华梦》中说上海“自道光二十三年泰西开埠通商以来,洋场十里中,朝朝弦管,暮暮笙歌,赏不尽的是绿酒红灯,说不了的是纸醉金迷。”《海上繁华梦》,海上漱石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页。市民们享乐型的生活方式,开拓了广阔的娱乐消费市场,形形色色的休闲娱乐场所如戏园、茶室、弹子房、跑马厅、跑狗场、俱乐部、游戏园等处处可见。与此同时,适应城市大众文化生活需要的通俗性报刊也大量涌现,如1872年创办的《申报》、1875年创办的《四溟琐记》、1876年创办的《寰宇琐记》等报刊。这些“面向普通市民读者的通俗性报刊的相继涌现,标志着具有近代商业性质的文化消费市场的渐趋形成。”《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吴趼人小说研究》,胡全章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6页。这些报刊在流通过程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正是那些神怪小说之类的通俗有趣、雅俗共赏的作品。
与小说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传播方式的改变同时出现的是稿酬制度的建立。明清时期,许多情况下是作者向出版商缴纳费用,作为出版其作品的报酬。而1872年《申报》创刊号上登载的一份《条例》称:“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记事之类,概不取值。”《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戈公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88页。这表明《申报》愿意免费发表文人的作品。《申报》免费发表作品的《条例》,打破了长期以来作者向出版商缴纳出版费用的传统,对稿酬制度的建立起了很大的影响。1877年《申报》购买了一部名为《后水浒》的小说原稿。1878年3月《申报》的一则广告称:“本馆愿出价购稿,代为排印,或装订好后,送书十部或百部申酬谢之意,总视书之易售与否而斟酌焉。”《鲁迅与现代稿酬制》,陈明香,指导教师:许祖华,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页。这里提到的“出价购稿”和“送书申酬”都可以看作是稿酬的一种形式。后来《申报》对报刊来稿也开始付酬,1884年6月4日《申报》为《点石斋画报》征稿,刊登了《招请各处名手画新闻》启事,称:“本斋特请海内大画家,如遇本处有可惊可喜之事,以洁白纸新鲜浓墨绘成画幅,另纸书名事之原委,函寄本斋。如果惟妙惟肖,足以列入画报者,每幅酬笔资洋两元。”《从稿费制度的实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场的发育》,张敏,《史林》2001年第2期,第91页。近代报刊稿酬制度也正是从此开始。
这样的书报出版环境,为文人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极好的舞台,同时也使写作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王韬也不例外,当《淞隐漫录》停刊的时候,他哀叹万千:“然韬月中之入,又少佛饼四十枚矣!”《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张敏,《史林》,2000年第2期。
综上所述,晚清的黑暗、国门的被迫开放、西方文明的大肆涌入成为王韬创作神怪小说的大背景。而王韬所处的城市——上海这一特殊的通商口岸城市,又为王韬的神怪小说提供了较大的消费市场和先进的流通方式。同时稿酬制度的创立,也为王韬创作小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王韬与神怪小说
王韬在中国近代是最早走向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可是这样一个对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非常推崇的知识分子,怎么会创作出数量如此大、艺术水平相对也较高的神怪小说呢?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客观的社会原因,这与王韬个人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