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1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分析科技异化,关键不是分析科技本身,而是从分析使用科技的人类主体为契机,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科技异化、分析科技异化、寻找科技异化的根源及救治方法。 本文分析了科技异化的内涵,列举了科技异化导致的不
作者姓名: 史少博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分析科技异化,关键不是分析科技本身,而是从分析使用科技的人类主体为契机,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科技异化、分析科技异化、寻找科技异化的根源及救治方法。
本文分析了科技异化的内涵,列举了科技异化导致的不良后果,阐释了科技异化的根源,揭示了科技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关系以及受社会关系影响的人们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在于人的工具理性的扩张,在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失衡,而科技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是导致科技异化的重要原因。
《周易》所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思想,重视人文、重视价值理性的思想,正是抑制“科技异化”太过重工具理性之偏的良药,给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整合以启迪。
作者简介
史少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出版过三部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研奖励。
引言
第一章 科技异化的相关理论及界定
1.1“异化”概念的由来及演化
1.2“异化”与“对象化”、“外化”“物化”的区别
1.2.1“异化”和“对象化”
1.2.2“异化”和“外化”
1.2.3“异化”和“物化”
1.3“异化”理论的哲学基础
1.3.1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
1.3.2人与自然的统一
1.3.3人与人(社会)的统一
1.4“科技异化”与“科技负面效应”概念的区别
1.5“科技异化”的内涵
第二章 现代“科技异化”导致的不良后果
2.1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2.2对人类伦理关系的冲击
2.3自我失衡出现严重态势
第三章 “科技异化”的根源
3.1“科技异化”根源于社会
3.2“科技异化”根源于工具理性的扩张
3.3“科技异化”根源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
第四章 “科技异化”救治的途径
4.1整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救治“科技异化”
4.2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克制
4.3“和谐”思想引导走出“科技异化”困境
4.3.1“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和谐”
4.3.2利益的“协调”
4.3.3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
4.4汲取传统文化对“科技异化”的救治
4.4.1汲取传统文化对救治“科技异化”的意义
4.4.2《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4.4.3《周易》辩证思维与黑格尔辩证法之差异
4.4.4李约瑟论《周易》与中国自然科学的关系
4.4.5《周易》是否阻碍科学发展的论争
4.4.6《周易》对救治“科技异化”的意义
第五章 《周易》的“和谐”思想及对科技发展的意义
5.1《周易》关于“和谐”的思想
5.2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价值取向
5.2.1“和谐社会”可能吗?
5.2.2构建“和谐社会”凸现主体性
5.2.3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价值取向
5.3《周易》为构建“和谐”社会指明方向
第六章 《周易》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对救治“科技异化”的启迪…
6.1《周易》关注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6.2《周易》环境观的哲学蕴义
6.2.1非环境决定论
6.2.2非主体决定论
6.2.3“天人合一”环境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6.3《周易》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救治“科技异化”的启迪
第七章 《周易》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对救治“科技异化”的启迪
7.1《周易》关于人与人之间、人自身的论述
7.1.1自强不息、发挥能动性
7.1.2“崇德广业”、遏制贪欲
7.1.3人有“诚”才立、求真务实
7.1.4“正,终吉”
7.1.5“不正,终凶”
7.1.6谨慎从事、预计后果
7.1.7见机而作、遵循规律
7.2《周易》论人与人关系对救治科技异化的启迪
第八章 《周易》的忧患意识对抑制科技异化的启示
8.1《周易》的忧患意识
8.2对抑制科技异化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发表的相关论文
技术发展冲击社会“和谐”的对策
《周易》对抑制“科技异化”的启示
抑制“科技异化”的途径
抑制科技发展对人类伦理关系的冲击
功利主义与科技异化
对人造危险的哲学反思
论哲学视野下的“人造风险”
引言
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利,同时,如果应用不当,科学技术会异化为一种破坏人类生活,违背人的本意,制约人压迫人的“异己”力量。例如,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核武器,而核武器又成为引发战争威胁人类的东西。又如,克隆技术如果应用于人,那么“克隆人”是否会成为人类的异己力量也值得担忧,克隆技术必须处在人类的科学和伦理的控制之下,如果失控,就意味着克隆技术的异化。近期,英国《每日邮报》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以及媒体报道,好莱坞大片《终结者》中自主残杀人类的“杀人机器人”真的可能出现。其实,机器人杀人的研制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例如“X-47B”无人机“点对点”的打击、韩“SGR-1”哨兵机器人、“密集阵”武器系统自主搜索并摧毁对方炮弹等等。我们对杀人机器人出现的前景深感不安,因为“杀人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入侵者并杀死他们,而这一切并不需要士兵的命令。通过预先编程,它能携带4500磅炸弹自动投放,也不需要指挥官的实时授权。它们比普通士兵强大得多,它们不会累,它们不会害怕,它们会誓死完成任务。但缺乏‘人性’也是它最致命的缺陷,它们无法区分军人和平民,在分不清状况的情况下自主攻击人类,造成严重的伤亡。”“杀人机器人”真的要来了,2012年11月23日http://rollsohucom/20121123/n358406635shtml
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将人类从迷信和各种神秘力量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的过程;是逐步揭开宇宙和人类奥秘、逐渐征服世界和全面统治自然及人类的过程。然而,在现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异化现象愈演愈烈。而今天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科技异化问题,也将会是发展中国家明天所要避免的问题。
纵观诸如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能源危机、核恐怖等等,甚至道德滑坡、文化堕落、物性凸现、人性遮蔽等等所谓“科技异化”现象,其根源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掌握、应用科技的人。科学与技术是人类作用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工具或中介,其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服务于任何目的,它为“善”还是为“恶”取决于控制、操纵这个工具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人们所看到的善或恶的科技现象,是人们对科技的选择和运用的结果,它负载着价值的、伦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多因素,已非科学技术本身。一定的科技形态究竟是作为生产力还是破坏力,是造福于人类还是毁灭人类,这不取决于科技本身而取决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这种关系下的人。
科学技术对人类所产生的巨大危险性,如果从异化的角度看则可以这样理解:正是由于科学的这种异化发展才使生产力的“解放”显示其威胁性。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结合成体系变成第一位的生产力,是科学发展的异化产物并以此获得科学的社会存在形式。有专家分析: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是为了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和奴役,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然而,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非人性化的因素,当它缺乏正确的引导机制时,就必然会走向异化,对人类生存世界构成威胁。20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和发明原子核能、基因重组工程、纳米技术的应用都具有足够的能量改变整个生物界。在现实中,人们已经尝到了原子弹令人恐怖的威力以及核电站装置泄漏造成的危害;基因重组工程有可能制造出没有天敌的新生物,从而破坏自然界的生物平衡系统;纳米技术上的一个小小忽略或失误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混乱和危机。科学技术在异化的状态下,就不再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反倒成为统治人类和压迫人类的异己力量。剥夺人类的自由,危害人类的生命。
德国学者阿佩尔也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时代乃是以科学所获致的技术成果所造就的全球性一体化文明为其特征的。科学技术文明的全球扩张以及国际性结合,人类行动(例如在工业生产范围内)的后果大都要在人类共同利益的宏观层面上得到定位。生态环境危机和毁灭性武器等寥寥几个例子已足以表明,科学的成就向人类提出了道德上的挑战。人类在历史上第一次面临着为其全球规模的行动后果负共同责任的重担。”阿佩尔著:《哲学的改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现代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进程中,因此我国避免科技异化的严重态势,探寻科技异化的哲学根源,寻求解决科技异化的途径,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于是各方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寻求救治科技异化的“良方”,也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的就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的《周易》,正像余敦康教授所认为的其核心就在于“和”,他说:“儒家代表社会人际和谐,道家是自然的和谐,而《周易》是整合两者的大和谐。”张立文教授认为:《周易》开启了儒家的思想,它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孔子读《周易》曾经“韦编三绝”,把用来穿竹简的绳子翻断数次,可见对《周易》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后人把《易传》归于孔子的名下。如果说伏羲作八卦,文王囚羑里作六十四卦,那么《易传》就为孔子所作。当然,后人也有不同的意见。正因为《易传》为孔子所作,所以汉以后《周易》就成为六经之首。如果说《易经》是一种算卦的书,那么《易传》是从义理层面上来解释《易经》的。儒家从义理上解释《易经》是“重阳贵刚”的,而道家则和儒家相反,它是“重阴贵柔”的。
董光璧研究员认为:易学产生于中国,但它早已属于世界。它的发展路径是“中国之易学”、“亚洲之易学”和“世界之易学”。
丘亮辉研究员曾在国际易学论坛上指出:《周易》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典籍,它深受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视,主要是它揭示了关于自然现象的辨正规律的思想。易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关系的论析中,足以证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李约瑟先生在《中国古代科学》中指出:“古人是如此眷爱发明创造者,以致有许多人的名字都收录了中国伟大的自然哲学秘籍《易经》之中。它是一部上古奇书。此书原本收集的尽是农家判断自然界征兆的资料,其间汇总了大量古代占卜方面的资料,最后成书时已成为一部详尽而系统地阐述各种符号及其解释的著作了。众所周知,卦分八八六十四卦,各以长短线条的不同排列组合为标志。因为每种卦象部有其特定的抽象含义,故而全套卦象就扮演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思想宝库的角色,而那些符号估计代表的正是外部世界展示威力的各种力量。”李约瑟著、李彦译《中国古代科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138页。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籍华裔哲学家成中英指出,《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更是中国古人试图掌握世界宇宙万物关系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厚重的人文精神。成中英教授认为:当今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会使人类一味地崇尚科学技术,最终异化为科技的奴隶。他说,“经济发展需要道德精神,科技创新需要人文关怀。人之为人,需要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也需要伦理与文化教育。”他认为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时代,重提《周易》,重读孔子,犹如清泉入腹,醍醐灌顶,能够让人更清醒地认识自己。
近年来,有较多专家论述了道家对救治科技异化的思考,认为: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源头的《周易》,其思想精深丰富,蕴含了许多救治科技异化的思想,但是至今还没有人系统地阐发它,所以我力图阐释《周易》中有关思想,给救治当今社会的科技异化以启迪,使科技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