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创新体现在借用会计学与管理学的毛利及毛利率概念,按照“转口贸易利益=转口货品货值的加价部分=转口贸易货品的离岸价(FOB)-转口贸易货品的到岸价(CIF)”的逻辑关系,估算出香港在与内地转口贸易中获得的静态利益,从混沌模糊的转口贸易利益中梳理出清晰的利益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贸易渠道。
将贸易利益与贸易方式视为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本书的主要研究范式。研究结论是:转口港及转口贸易是香港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转口港及转口贸易令香港与内地都获得了利益,尤其是香港;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推动了香港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香港经济发展不能放弃转口贸易,不能放弃高端制造业。推动香港金融与转口贸易融合发展,建立“香港高端制造业特区”……
作者简介
赖明明 四川成都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汕头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传媒经济、互联网经济、文化产业、区域经济、香港经济。曾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并先后在《香港商报》《香港文汇报》等传媒机构工作十余年。主编《香港游 离岛行》,合著《双赢的未来》《全面深化改革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魔咒与契机》,主持与参与多项研究课题。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主体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主体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综述
二、中文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逻辑及章节结构
一、本书的逻辑结构
二、本书的章节结构
本章结语
第二章 贸易利益及转口贸易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三、转口贸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章结语
第三章 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第一节 香港转口贸易港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香港转口贸易港形成的利益驱使
二、香港转口贸易港形成的制度保障
第二节 香港转口贸易演进过程
一、以单一转口贸易为主的远东转口港的发展阶段(1840—1951)
二、以港产品出口为主兼顾转口贸易的发展阶段(1951—1984)
三、以转口贸易结合服务贸易为特色的发展阶段(1985—今)
第三节 转口贸易对香港的综合效应
一、从转口港发展起来的亚洲大都市
二、香港与内地受益转口贸易的相对性
第四节 香港转口贸易的特点
一、内地是香港转口贸易的主导因素
二、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额的变化趋势
三、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四、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商品结构
五、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六、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竞合关系
本章结语
第四章 香港转口贸易形成的内外因素
第一节 香港转口贸易形成的自身因素
一、香港的自然禀赋
二、香港的人为禀赋
第二节 香港转口贸易形成的内地因素
一、内地需求推动香港转口贸易
二、内地政策维护香港平稳发展
第三节 香港转口贸易形成的国际因素
一、蒙代尔—克鲁格曼三角结构与政策组合
二、中国香港、中国内地、美国构成三角经济格局
第四节 香港国际贸易平台与国际投资平台
一、国际贸易平台
二、国际投资平台
本章结语
第五章 香港转口贸易的利益分析
第一节 香港转口贸易流程拆分及利益构成
一、香港转口贸易及与相邻概念关系
二、香港转口贸易流程拆分及转口贸易利益构成
第二节 香港转口贸易利益的估算方法
一、香港转口贸易利益的估算方法
二、香港转口贸易毛利的估算公式
第三节 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毛利估算
一、转口贸易相关统计指标与数据的分析
二、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毛利估算(1990—2003)
三、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毛利估算(2004—2012)
四、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毛利估算总表(1990—2012)
本章结语
第六章 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对香港经济增长、就业及经济转型的传导
第一节 香港转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传导
一、香港各类对外贸易依存度
二、香港转口贸易促经济增长
第二节 香港转口贸易对就业市场的传导
一、贸易及物流对就业的贡献
二、转口贸易对就业的贡献
第三节 香港转口贸易对经济转型的传导
一、转口贸易对香港经济转型的影响
二、转口贸易的新形式:离岸贸易对香港经济转型的影响
三、香港与内地离岸贸易的利益分析
本章结语
第七章 香港与内地贸易实证分析
第一节 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对香港就业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描述与模型设计
二、实证结果分析
第二节 香港与内地贸易对香港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一、数据描述与模型设计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章结语
第八章 局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香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GDP增长乏力经济实力下降
二、人均GDP增加乏力收入降低
三、基尼系数高企贫富差距拉大
四、制造业外迁产业结构空心化
五、落伍互联网经济缺乏增长点
六、高楼价已绑架经济困扰民生
第二节 香港经济发展面对的形势
一、香港面对的形势发生改变
二、香港经济形势SWOT分析
第三节 对香港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香港经济的定位:新型中间人角色
二、香港经济的症结:循序渐进调控楼价
三、香港经济的方向:兼顾金贸双平台
四、香港经济的动力:搭建利益共同体
五、香港经济的突破:建高端制造业特区
六、香港的区域战略:抓住“一带一路”机遇
七、香港的城市战略:港深共建全球城市
本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小河弯弯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东方之珠 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月儿弯弯的海港
夜色深深灯火闪亮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
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
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1997年7月1日晚上,香港举行了盛大的交接仪式,数百万港人跟着电视直播合唱《明天会更好》和《东方之珠》。
1997香港九七回归之际,滚石唱片公司推出了两张纪念专辑,一张收录有《明天会更好》的精选集《光辉岁月》,另外一张收录有《东方之珠》的专辑《皇后大道东》。《东方之珠》由台湾音乐家、祖籍广东梅州市区梅县区客家人的罗大佑填词,合唱版由清一色的中国台湾歌手来演唱,为这首歌曲增添了更多浪漫色彩,更多遐想空间。
香港被誉为“东方之珠”。香港(Hong Kong),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香港是港口城市。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北接华南沿海腹地,南向南中国海,位于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以及周边的262个岛屿(离岛)组成。
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三。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总人口约7234800人。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大部分原籍广东、福建,主要说粤语和英语。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的基本方针。香港拥有自己的区旗和区徽,同时也拥有与内地有别的社会形态和经济模式,香港发行自己的货币和邮票,在国际体育比赛上,香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赛。
香港实施行政主导的管治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代议政制架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行政长官,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
香港是一个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的重点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香港金融也发达,金融服务业是推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中坚。香港的货币是港元(HK$)。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三家发钞银行发行。香港的证券交易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2014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总集资额超过800亿港元,全球排名第四,香港交易所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香港是继纽约、伦敦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并称为“纽伦港”。香港货物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发达,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与航空港。香港旅游景点众,旅游业发达,素有“美食天堂”“购物天堂”等美誉,是亚洲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香港素以优良治安、自由经济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而闻名于世,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香港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南丫岛出土的文物显示香港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4年,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中央政权统一管辖范围。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管辖香港岛及周边地区直到鸦片战争前。香港最早进入人们的视线,是在16世纪后期一本《粤大记》的书中。该书在广东沿海地图中标注有赤柱、黄泥涌、香港等地名。
鸦片战争之前,香港并不是荒无人烟的岛屿,香港岛的居民大约3000人,主要从事渔业及农业,散落在港岛南部的赤柱、大潭笃、石排湾、黄泥涌,东部的筲箕湾、阿公岩、水井湾。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的《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圆;割香港岛给英国。1843年6月26日,经中英两国政府批准两国代表在香港换文,从这一天起,香港岛“正式”割让给英国。
自此,香港以独特的身份登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研究主体
香港从开埠之日起就与臭名昭著的鸦片走私贸易联系在一起。弗兰克·韦尔什香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鸦片贸易实质上是转口贸易,香港在东印度公司鸦片供应者与内地鸦片消费者之间的角色是转口港,香港最初的主要贸易方式就是在转口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口贸易。
百多年以来,香港在不断发展变化,鸦片贸易已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而转口贸易作为香港发展进程中为数不多始终如一的禀赋特色,却始终不断延续着往日的辉煌。香港转口贸易支撑了香港贸易,香港贸易支撑了香港经济。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刘学坤货币经济时代的大学学术——基于西美尔货币哲学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9):30-35的到来,金融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超过了贸易。香港金融有两大特色:
第一,香港金融与贸易结合紧密。香港金融最初是围绕服务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例如,提供对外贸易信保、融资、押汇、信用证等金融服务。当代的香港金融已经脱离香港贸易,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行业力量,成为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服务贸易依然是香港金融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香港金融有类似贸易具有“转口”性质。香港转口贸易货物的主要提供者来自香港以外地区,香港转口贸易的主要买家也来自香港以外地区。根据此标准对香港金融进行评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香港交易所的主要股票来自香港以外地区,香港本土上市公司占香港交易所市值不足1/3;其二,香港交易所的主要资金来自香港以外地区,其中,美资、欧资、日资、内地资金是香港交易所的主要参与者。
因此,“转口”是研究香港经济问题的钥匙与支点,抓住转口贸易既可以“撬动”香港贸易的研究,也可以带动香港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研究香港转口贸易,就要找准香港转口贸易所处的历史时空坐标。香港转口贸易不是抽象的,而是在具体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当清朝在十九世纪遇上大英帝国,战争成为东西方较量的最终选择。
(一)利益冲突构成鸦片战争的主因
1500年是东西方发展的分水岭。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如同孤岛一样独立并存。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500年之后,欧洲经历了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工业革命,通过海外扩张与殖民将像孤岛一样存在的全球各地纷纷纳入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之中。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求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C]人民出版社,1956:11418世纪末,西方海外扩张瞄准了古老的东方大国——乾隆时代的中国。
1500年之后,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开启中国的海洋时代。郑和宏伟的远洋航行在沿线地区所遗留的陶瓷、铜钱,迄今的每次考古发现都令中外震撼。可惜郑和下西洋,既未推动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提升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反而,郑和下西洋的计划戛然而止,迄今仍是历史的一大谜团。郑和下西洋,被视为向天下昭示皇权与皇威,被视为追击元朝残余逆党,总之,郑和下西洋与经济的联系不多,而与政治的联系更紧密。
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以来,海禁政策依然是明清两朝的主流对外政策。海禁是明清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海禁政策表明明清两朝对外交往的态度已从唐宋的开放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开放张扬的唐宋被封闭内敛的明清所取代。
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舶贸易”。清初则全面禁止海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既不允许中国私商出海贸易,也不允许外国商人来华贸易。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20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清朝统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皇帝更自以为是地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仅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实行“一口通商”。所谓“一口”,就是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其他港口一律关闭。同时,必须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所谓“十三行”是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商行的总称。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公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洋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代递外商公文、管理外洋商船人员等义务,在清政府与外商交涉中起中间人作用。同时,“十三行”享有对外贸易特权,所有进出口商货都要经它买卖。初为牙行性质,后也自营买卖。自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伶丁洋的鸦片及各项商货走私贸易兴起之后,多数行家营业亏损,资金欠缺,负债很多。《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十三行”从此日趋没落。
综上所述,明清既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吕思勉中国近代史[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16海禁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是中国在西方进入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时代却落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
明清海禁、十三行、马戛尔尼访华……这一系列历史事件,都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必然结果。
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不仅在贸易政策、贸易方式上水火不容,而且在贸易利益上严重对立。英国的钢琴、轻工日用品、棉纺织品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的茶叶、丝绸却源源不断地输入英国。中国在中英贸易上的出超严重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贸易利益。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平衡中英贸易逆差,英国人想到了鸦片。为了维护鸦片贸易的利益,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
1838年,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任后,严行查缴鸦片2万余箱,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打击了英国走私的嚣张气焰。1939年7月,林则徐进一步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驱逐英人出境。这大大影响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认为此事使得商务受阻,英国公民生命受到威胁,因此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1840年6月,海军少将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率47艘舰船、4000人陆军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英国人当然不会傻到把中国销毁鸦片当作开战理由的,故而,称此战为通商战争,又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
其实,鸦片战争本质上是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贸易利益而发动的战争。中英贸易冲突的背后是英国主导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全球化国际秩序与清政府延续以“厚往薄来”为特点的东方朝贡秩序之间的冲突,是西方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扩大海外市场需求与东方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之间的冲突。
鸦片战争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第一,鸦片战争的失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第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三,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第四,鸦片战争也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变化,探求新知科学,寻求强国御侮之路,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客观上冲击了封建思想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