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前世今生。所有资料或经亲临现场考察所获,或查阅浩繁卷帙所得,或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打捞。然后经一番提要钩玄,去伪存真,爬梳整理成书。
作者姓名: 汪兆骞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前世今生。所有资料或经亲临现场考察所获,或查阅浩繁卷帙所得,或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打捞。然后经一番提要钩玄,去伪存真,爬梳整理成书。
作者简介
汪兆骞 生于194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兼《文学故事报》主编。中国作协会员。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门内客》《记忆飘逝》《紫塞烟云》《张骞》等,新近出版有深受读者好评的“民国清流”系列:《民国清流1:那些远去的大师们》《民国清流2:大师们的“战国”时代》《文坛亦江湖:大师们的相重与相轻》。
序
卷一
梵阁荛荛一倚阑——报国寺元植二松及窑变观音
鱼山清梵向谁听——护国寺赵孟頫撰书《演公碑》
未应佛塔被魔灭——白塔寺乾隆藏宝于塔刹
香火何如好弟昆——隆福寺最热闹的庙寺
十丈红尘过雨清——智化寺禄米仓及宦官王振
石塔参差御苑西——双塔寺僧人姚广孝密与燕王朱棣定策起兵
《心经》相见问无恙——鹫峰寺栴檀佛与唐《心经》
头白僧伽破禅寂——拈花禅寺与拈花寺每开博学鸿词科雅聚之所
天花如共妙香来——长椿寺九莲菩萨像
古板苍苍有经开——弘慈广济寺栴檀佛与明版《大藏经》
犹见僧楼一树花——宏善寺“三妙”与“三绝”
泥多莫食报恩井——报恩寺
隔城绕川听钟声——觉生寺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该寺
一偈一米广化寺——广化寺元僧人诵经积米建寺
掘地得钟曰天庆——天庆寺罗汉绘像十六卷
寺门东接禁城阴——花市卧佛寺明正德铸铁钟上称妙音寺
香光居士《成道记》——明因寺贯休《十六罗汉图》董其昌《成道记》石拓
高临孤塔看云飞——天宁寺与舍利塔释迦牟尼佛骨与三千六百铎
自持钟梵礼空王——隆安寺殿前元植二柏六十余围
钟清初地闲——金刚寺寺有石刻《金刚经》
谁家帘幕夕阳红——昊天寺
举头鸿雁惜归程——善果寺
魂来沧海鬼犹雄——悯忠寺宋使臣不食而死
飞来吊寒食——两座大佛寺一在美术馆后街一在西直门外畏吾村
孤月万松明——龙华寺
相看尘土气——双林寺万历印度僧足克戬古尔居之
禅宫添阒寂——圣安寺
苔侵破庙堧——归义寺唐寺乎,辽寺乎
苍茫云外深——慈寿寺九莲菩萨经
流响更何如——万寿寺蒲牢兽与明首辅张居正撰碑
夕阳留未去——白马寺隋时名添官宝,清代曰白马坑
诏封大国师——大真觉寺中国最古老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式塔
宛在风光里——十方禅院
卷二
梦魂连夜到西山——西山
退翁亭子苍崖前——五华寺
残碑无字纪辽金——广泉寺
山泻琼池胜——广应寺
白云飞去寺门闭——洪光寺
层峰开净域——玉华寺
无劳更问禅——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
输尔只高眠——卧佛寺五十万斤铜铸卧佛
玉泉山诸寺
佛号曾呼禁苑中——观音寺
曾记宣皇赐幸年——金山寺
寻幽入杳冥——香岩寺
宛转入僧厨——法云寺
好是香山寺——香山永安寺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毁,今又重修
入石偏符面壁心——先有潭柘,后有北京
但惜春风残——戒台寺活动松与极乐峰
仰山栖隐禅寺——金章宗诗碑
寺庙园林八大处
宝殿供羽帝——一处长安寺
佛祖灵牙舍利仙塔——二处灵光寺
通理禅师参禅地——三处三山庵
十六罗汉来印度——四处大悲寺
一泓清泉——五处龙泉庙
晓井霜寒响辘轳——六处香界寺
若大蚌剖倚石壁——七处宝珠洞
吁嗟守憔悴——八处证果寺
山林泉涧有银山——佛严寺“南金北银”之说
云居寺——石经、纸经、木经及“舌血真经”
卷三
崇台临广陌——宏仁万寿宫左祀诸葛孔明,右奉文天祥
喇嘛打鬼正月末——雍和宫北京三绝和木雕三绝
古木寒云锁石龛——大德显灵宫元文宗从东海获灵官藤像
洪恩灵济宫——明首辅徐阶到此讲学,听众五千
马上城中见雪山——朝天宫明大朝会前百官习仪之所
入门走长松——元福宫奇松、铜骡
崇真宫阙禁城东——崇真万寿宫
十丈红尘过雨清——太平宫
卷四
历代帝王庙——乾隆臧否历代帝王
阿哥尼后孰知名——东岳庙刘元塑诸神像
“永济群生”阿哥尼——先医庙尼泊尔工匠修复古针灸铜像
多病所需惟药物——东西南北药王庙
石桥深树里——火神庙此火神庙非比邻火德真君庙
火德时为帝——火德真君庙鱼蛇抱像
灶神上天也告状——灶君庙祭掌管人间祸福之神
残碑落日倚颓墙——汉寿亭侯庙祀汉寿亭侯关羽
风马云旗俨在堂——都城隍庙七元碑与朱漆木桶
金顶庙会有香道——碧霞元君庙慈禧太后到妙峰山进香专修香道
卷五
仙观还看榜白云——白云观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道观
淼淼苍波白鹭飞——妙缘观
青山满高阁——摩诃庵《金刚经》石刻
满月光摇指髻青——慈悲庵
风尘已觉宽——太平庵
宴公祠——河“图”洛“书”
风流彩扇出西州——万松老人塔祀元丞相耶律楚才之师万松老人
独吊空山泪满襟——颐和园里元朝丞相墓祠
几为先生湿短襟——文丞相祠忽必烈劝降不从,作《正气歌》
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祠留下愚忠在人间
皇后祭蚕神——祭先蚕坛燕京每岁有祭先蚕盛典
炉香缥缈高玄殿——大高玄殿皇家寺院
牛街礼拜寺——两座筛海坟和手抄《古兰经》
序
苍松翠柏簇拥下,香烟缭绕中气势恢弘的寺庙;巍峨的城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典雅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这座世界名城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东方风韵。
寺庙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金色界中兜率景”,其庙寺建筑、佛神雕像、碑文石刻、供奉神器、浩瀚经卷等,皆具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经典。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陆续出现由信仰者组织的宗教组织、专职人员和教阶体制。各宗教还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
从中国的历史看,宗教一直被统治者利用,以巩固政权、族权、神权和王权。它既是统治者强加于被统治者的一种秩序,又和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状态,并决定了中国哲学以道德、人伦为中心的特色。
六朝古都北京,经历了汉、契丹、女真、蒙、满几个民族的统治,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隋唐时佛教传入北京,出现许多佛教寺庙,广布市区和西山风景区。辽、金、元皇帝大兴土木,修建行宫的同时,寺庙也鳞次栉比。如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为奉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佛牙,在京西山修灵光寺并造塔。明朝皇帝定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治国思想,动用巨资营建寺庙百余座,比辽、金、元三朝建寺庙的总和还多。至清乾隆间,受汉文化熏陶影响,清皇室也尊崇佛教,燕京佛教梵刹遍布宫苑、街巷、山林。上至朝庙,下到百姓,几乎户户礼佛,家家诵经。僧侣人数众多,逢年节或丧葬,大都请其做法会。每岁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举行盂兰盆会,备百味饮食,供十方僧众。又有放焰口临河祭送法船并放河灯等活动,热闹非凡。
道教乃本土宗教,四世纪初,佛教入北京之前,道教已很活跃。金、元时为燕京道教鼎盛之期,出现全真、大道、混元、太一、正一等教派。元时道教首领为丘处机,最大的道观为西便门之白云观。明嘉靖皇帝放弃朱元璋定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治国思想,而独推崇道教,并造大高玄殿,供奉道家玉皇大帝和三清像,在该殿东北,还选一间“象一宫”,供奉着以嘉靖皇帝真人形象塑立的“象一帝君”。全国纷纷响应,遂有供奉太上老君、关圣帝君、碧霞元君的道观出现。其祭祀活动也颇多,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正月初二祭财神等,清康乾之后,皇家重佛教,道教渐衰落。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断发生变化。到清晚期,北京人对佛、道的区别渐渐模糊,往往神、佛不分,有神必尊,有佛就拜,满足某种个人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心理上得到调适,这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另外,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个文明的民族。
旧时,人们打量世界和生命本身,却不识其庐山真面,宗教经典为人们说出天上人间的秘密,承诺要带领人们度尽一切苦厄,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去。于是多少年来,“春鸟声声佛,莲花朵朵开”,香火缭绕,祷声一片动燕京。据统计,北京之寺、庵、观、宫、祠、庙最多时达一千六百多座。
从存在的角度,从物质的意义上认识宗教现象,芸芸众生拜神悟禅,其正信更多的是求取心灵的宁静、安定。人们相信宗教能帮自己求取的正是一颗涅槃的妙心,一颗宁静、圆满自在的心。
世界是客体,人自己是主体。人们既生活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里。世界的真相,命运的沉浮,人生的意义,不仅留在世界那儿,也留在人们的心灵里。
为解开心灵的秘密,人类耗去了几千年而未发现造化的全部秘密。佛道也困惑,但他们如果不是自己去做,只是沉溺在教里,便难免是魔的。其实人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由于历史动荡、战乱兵燹、外族入侵,北京的很多寺庙遭到破坏,有的化为瓦砾,仅存几百座。一九四九年,共和国初创,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不少寺庙被拆除,如大佛寺、隆福寺等改作工厂、学校、政府办公场所。后“文革”破“四旧”狂飚席卷全国,北京和全国的寺庙又多被重创。所幸粉碎“四人帮”之后,改革开放,春风劲吹,经济腾飞,社会安定和谐,文化,宗教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幸存的寺庙得以保护、修葺、甚或重建。作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寺庙宗教文化重放光华。
本书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前世今生。所有资料或经亲临现场考察所获,或查阅浩繁卷帙所得,或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打捞。然后经一番提要钩玄,去伪存真,爬梳整理成书。才疏学浅,遗漏、谬误之处,读者谅之。
特别要提及的是,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画家郑瑞勇(斋号神弛轩)先生,为本书作素描插图。其挥洒自如的廖廖几笔,便呈现玄虚、空灵、清寂,“穿阶有鸟迹、禅宝无人开”的梵刹古庙,且把神、人、刹三者的和谐关系更艺术地表现出来,将观者的精神引入诗一般的禅境,目受美灼,心得善缘。正所谓“由来笔墨宜高简,百顷风潭月一轮”。在此,要向瑞勇老弟及帮助收集资料的胡萍等好友致敬。因有了这精妙插图才使本书具有了独特的美学品格。
是为序。
写于乙末年仲春改于丙申秋北京抱独斋
梵阁荛荛一倚阑
——报国寺元植二松及窑变观音
报国寺,元时称大慈仁寺,在广安门内大街,门额曰大报国慈仁寺。始建于辽,清初僧院中尚存辽乾统三年(1103年)尊胜陀罗尼石幢,后石幢失而无考。
《燕都游览志》载:“大慈仁寺殿前二松,相传元时旧植,台右一株无奇。寺后毗卢阁甚高,望卢沟桥行骑,历历可数。阁下瓷观音像高可尺余,宝冠绿帔,手捧一梵字轮,相好美异。僧云,得之窑变,非人工也。”慈仁寺为辽天祚帝周太后弟吉祥建,而寺有成化二年御制碑,只云为太后祀(祈求福佑),未提及吉祥,因为当时讳言其事。唐应德诗云:“同行更说前朝事,绣蟒银鱼有故僧。”至归熙甫作记,始详言之。
报国寺占地一万七千平方米,明初塌毁。明成化二年(1466年)敕修,称慈仁寺,俗名报国寺,并立御制碑。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发帑重修,更名为“大报国慈仁寺”。也有御书联额及诗碑。寺中尚存窑变观音《胜果妙因图》、《五彩天尊仙女》、成化御制碑及乾隆御诗碑等珍贵文物。特别是窑变观音,“相好美异”,且有御制记并诗,尤为珍贵。
报国寺每月逢五、六日,有庙市,商贾云集,珠宝锦,时令小吃应有尽有,热闹非凡。
报国寺西园,有顾亭林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国史馆总纂、书法家何绍基筹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顾亭林者,即清兵南下时,参加抗清斗争的思想家顾炎武。其曾坚辞清廷征召,卜居陕西华阴,为仁林所崇敬。修亭以祀之。曾被八国联军毁。1921年重修。
对报国寺之元时所植二松,清施闰章有《慈仁寺松》诗记之:
直欲凌风去,翻从拂地看。
推残经百折,偃仰郁千盘。
老阅山河变,阴兼日月寒。
支离尔何意?不厌卧长安。
施闰章,康熙十八年召试博学鸿词列二等,授翰林侍讲侍读。其博览群书,善诗赋及古文辞。诗学杜甫,与宋琬齐名,时称“南施北宋”。著有《学馀堂文集》二十八卷,《学馀堂诗集》五十卷。终老于宫中。《慈仁寺松》温柔敦厚,辞句清丽。“不厌卧长安”,乃写松抒怀,表达了历史的感喟和他对朝廷的愚忠。
尤侗《清明日登毗卢阁》诗,记雨中报国寺:
满城土雨踏青难,梵阁荛荛一倚阑。
北阙云开燕市近,西山日落汉陵寒。
苍松骨老龙鳞动,绿柳腰低燕语残。
斗酒双柑休惜醉,春风不易到长安。
尤侗,清初剧作家,明末诸生,乡试不第,却有才华,康熙十八年(1679年)与施闰章同任翰林院检讨。被康熙称为“老名士”。分修《明史》,主撰志、传。长于杂剧,又擅诗。此诗第一句已把当时北京四月有雨又泥泞的清明,主客对酌的伤感写得很形象,真切。
清高珩有《九日独登报国寺阁》诗:
野色横今古,西风满帝州。
山寒云外出,水远日边流。
万象秋皆静,浮生倦亦休。
长松幽意惬,少为夕阳留。
高珩,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官至刑部侍郎。与蒲松龄交好,为《聊斋志异》作序。诗学唐人,落笔深沉苍劲,著《栖云阁诗集》等。
此诗与施闰章《慈仁寺松》都借寺、松,抒人世苍凉、浮生倦怠之慨,但施诗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而高珩诗则有元(元稹)、白(白居易)情感丰富、形象鲜明、词句流丽的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