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研究舆情“消长”对经济社会稳定的作用,建构两大模型、一个体系,综合考量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社会稳定的关系,力图构建横跨新闻传播学、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边疆舆情学理论框架。两大模型与一个体系的构建,为政府维稳工作提供一个坚强有力的抓手与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以保持公众心理稳定、社会关系稳定、经济稳定与政治稳定,有利于各民族团结发展与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刘建华 男,江西省莲花县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所执行所长、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云南大学硕士生导师,云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瑶溪(井冈山)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三路书画社执行社长,北京纳西学会副秘书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著有《中国企业公益文化传播力研究报告》《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民族文化传媒化》《昆明文化产业发展纪实》《节点与变局》《解构大学竞争力》《几回回梦里稻花香》《五点网络》等书,《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主笔,《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丛书主编,参与国家“十一五”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研究”等国家与省部级30余项课题。
研究成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科研论文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奖励,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刊物多次全文转载,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导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
第二节研究意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重点难点、基本观点与创新
一、重点难点
二、基本观点
三、创新
第一章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因素
第一节社会稳定的本质与样态
一、社会稳定的含义与本质
二、稳定、改革与发展
三、社会稳定的样态
第二节影响社会稳定的一般机理
一、利益受损与利益表达
二、制度化表达、非制度化表达与社会稳定
第三节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因素
一、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特殊性
二、境外敌对势力干扰
三、民族主体群际利益冲突
四、东西部经济数字鸿沟
第二章舆情消长与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边疆民族地区的舆情发生机制
一、起源:利益受损
二、发展:利益表达渠道不畅
三、网络舆论:舆情发展的助推器
四、境外敌对势力干扰:舆情的放大镜
第二节舆情消长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影响
一、舆情消长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积极影响
二、舆情消长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不利影响
三、舆情监测预警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政府全媒体传播力构建路径
第一节媒介融合与全媒体传播
一、媒介融合的定义与发展
二、媒介融合的驱动因素
三、媒介融合的优势和困境
四、媒介融合下的全媒体传播
第二节全媒体传播对政府维稳的作用
一、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心理稳定
二、有效满足人们个性化信息需求,维持社会关系稳定
三、有效减少风险社会人们的不确定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四、有效提供市场供需信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
五、有效解构境内外恶意信息煽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
第三节政府全媒体传播的现状与趋势
一、政府全媒体传播的发展现状
二、政府全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政府全媒体传播力构建指标体系
一、信息下行力
二、信息上行力
第四章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舆情“消”理论模型
第一节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
一、定义舆情
二、舆情类型与特征
三、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
第二节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舆情“消”理论模型
一、精神抚慰(意见疏导)
二、利益补偿
第五章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的舆情“长”理论模型
第一节价值肯定
一、扩大合意
二、形成共同体观念
三、价值的结晶
第二节事实追加
一、告知更多有利事实
二、形成公关新闻
三、转化舆情热点
第六章实证研究
——以云南“躲猫猫”事件为例
第一节云南“躲猫猫”事件概述
第二节不利舆情“消落”有利舆情“长起”
参考书目
研究院的入口(代后记)
导论
第一节研究现状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经济极大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极大利好,同时,也加剧了贫富数字鸿沟。媒体全球化提供了人们更多选择,满足更多需求。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改变了传受方式,媒介融合极大提升了人们对媒介的接近权、使用权与传播权。然而,这也是一个危机空前频繁、剧烈的时代。经济、政治、文化和个人生活仿佛都安插了导火索,在漂浮中寻找点爆的星火。正如齐格蒙特·鲍曼所说,“脚下的大地并不可靠,没有一块坚硬的基石,可以让人驻足一跃。”在这个思想观念多元的社会,利益受损随时会引导不同形式的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和政治制度更替。
维持地区稳定是各级政府的重中之重。一个社会,发展、变革与稳定是其主题。发展必须要变革,变革又必然引致利益受损,一旦利益受损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也就无发展可言。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信息社会,传媒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受损利益主体的诉求必然会有征兆。民意调查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手段,然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传统的民意调查因周期过长必然受到制约。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即时性、个性化与互动性,使得政府对社情民意的同步把握与预警成为可能。
当下中国,网络舆情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是草根阶层,网络舆情的监测与预警依然不是全天候的现实舆情。因此,我们需要把握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双重情况,研判社会当下的真实舆情,才能了解利益受损的主体类型与程度大小,从而采取行动措施,对其加以抚慰补偿,让不利舆论止于青萍之根,避免消极社会运动乃至暴力冲突的发生,维持社会稳定。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政治、经济、文化与个人利益的受损,在制度化表达不足的情况下,非制度化表达必然导致社会危机的突发与蔓延,就有可能导致消极社会运动与暴力冲突,影响稳定。然而,当前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利益受损的更严重的因素是境外敌对势力干扰、主体民族利益冲突与东西部经济数字鸿沟。这三大因素造就了边疆民族地区维稳的特殊性,如何应对这三大不利因素,缓解矛盾维持稳定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也是其意义所在。
本书的研究意义正是基于以上情况,抓住社会变革、利益受损非制度化表达、舆情消长、政府全媒体传播力、社会稳定之间的逻辑关系,考察舆情消长与民族地区稳定两个变量内在规律。前者是自变量,后者是因变量,我们如果能够使不利舆情“消落”有利舆情“长起”,就能够疏导社情民意,缓和矛盾冲突,维持社会稳定。但是要使不利舆情“消落”有利舆情“长起”,就必须培养与形成政府的全媒体传播力,全媒体传播力就是综合使用各种媒体传播与采集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态的全媒体传播渠道,政府既可以充分有效传播信息,又可以充分有效采集信息。全媒体传播力的培养,政府可以利用数字技术与民意调查两种手段,监测网络舆情与现实舆情,在真实舆情把握的基础上,采取相应行动措施维护社会稳定。
国内有关舆论学的研究,第一篇论文是1981年第4期《陕西新闻研究》刊登的刘建明写的《舆论学初探》一文。此后,李祖兴、刘允洲、张晓虎等也发表了舆论学论文,至1988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基础舆论学》一书,中国才有了舆论学专著。目前我国大陆已出版舆论学专著、合著19种,论文50余篇,译著4部,为中国舆论学奠定了成果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