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靳大光精选的一部文集。记录了作者大半生对诸多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人性、文化等层面的思考,题材多样,角度独特,在情感真挚的叙述描写中有人文担当和反思的自觉,笔致纤细飘逸而不乏幽默辛辣,意境空灵而不失本真,具有阅读品位。
作者简介
靳大光 1951年8月生于天津。8月草正旺,人说属兔的吃不愁且命贵。但一个饿字占了少年大半的记忆,命贵就更瞎掰了,打小就爱干下贱的营生。好歹饿不着了又给吓着了,“文革”中家被查抄亲人遭批斗,深深领略了什么叫为所欲为的革命。之后到山西插队、当兵,再后来就是在县、市、省直机关操练,主要是干编辑记者。其间在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读过两年书。2000年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知叶》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辑一·美丽的弧线
留得老歌听心声
闷子还得逗下去
美丽的弧线
春雨惊春清谷天
哟
揶揄的胡须
假作真时真亦假
诱人的遗憾
害怕强壮
袁崇焕*墓前
飘思包拯祠
浅夜拾零
隐痛
这次第
面具
辑二·乡路弯弯
乡路弯弯
故里断章
童蒙赌趣
仰望虚荣
碎痕
两个太阳
奶奶伴着我
母亲趣事
迟来的祭文
取印记
岳爷
雪人儿
永远的欢笑
辑三·倾听季节
禅意
回眸
空灵
距离
寻找
友谊
羞涩的能力
青涩
亏心事
阳光下
隔膜
梅与小草
不想走失
行走人间的宗教
品朋友字
抓不住的红狐
倾听季节(组章)
感知股市
黄昏独语
省略
胡同的风景
收藏
守望
引渡
山村月夜
走进沉默
石磨
日子
提升的尴尬
阅读清明(二章)
辑四·苍凉的宣言
书袋·钱袋·眼袋
力拔山兮气不足
不该将兄吊起来
犹抱琵琶
偷来题目做文章
霸道乎?迷失乎?
这鸭头不是那丫头
杂文无须淡泊
苍凉的宣言
为跑官者鼓掌加油
谨防干打雷不下雨
一点比喻
咬文嚼字(三题)
松松紧紧红红火火真真假假哈哈
这“蓝带”有点上头
请讲点逻辑
不过一屁帘儿
辑五·蓦然回首
心潮走笔(三题)
好大绿荫
走出误区
一群大雁往南飞
蓦然回首
知叶
月亮走我也走(代序)
少时家里生活紧巴,衣食便也穷气: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一定要等到收市前五分钱或一毛钱一堆时妈才让去买;过年做件新衣裳裤腿和袖子那是要长出一拃的,以备来年或弟妹们接手穿;穿的鞋自然也是妈下班后熬夜做的。稍大些便懂得了难堪,有球鞋穿的般般大的孩子都说我穿的是娘们鞋,就盼着有一双球鞋,最好是白色的。大约小学三年级时爸果真给我买了一双白球鞋,就美得鼻涕冒泡。那时,爱踢球的孩子都要在新球鞋前脸处包一块皮子,那鞋就耐踢了。我也想这么做,但花不起那个钱,得四毛钱之多呢。就到新鱼市口的把角处看那补鞋匠是如何作弄的,一来二去就摸出了不少门道,补鞋的技术大进,家里补鞋的活儿都包了,连邻居也来求我补,就听到有生以来第一次表扬的话语。便美滋滋地想,这手艺大可养家糊口且挺舒坦的,夏天找个凉快的地方一礅就齐活了,冬天寻个朝阳避风的角落一猫,旁边一小煤球炉,炉上炖着水,壶边烤着吃食,一边哼着曲儿一边补着鞋蛮滋润的。那活儿都是别人送上门,多得做不完。我就又冲动地添买了钉鞋的鞋拐子、补鞋的各色皮子等,这种事妈是大力支持的。
不久,妈花三块多买了把推子。我们几兄弟的头先是妈给推,后来我和二哥学着推,慢慢的锅盖头就变得顺溜受看了,门口的穷小子们也来找我推,行,反正也是练手,久之便也有小半个专业水平了,什么头都能推,首先是什么头都敢推,赞誉之声日隆,当然是廉价的。便也觉着这手艺比那补鞋的要强多了。别的甭说,你只看补鞋匠那粗黑干裂的手指就可想见有多辛苦了。剃头师傅的手那就细乎多了,还有捏拿的功夫在,少说也算跟医道沾着边呢。就爱在理发店前久站,更常在走街串户的剃头匠做活时琢磨门道,希望将来能以此为生。
文化大革命过了一年多,社会不大折腾了,但工人不好好上班,学生也不上课,人们忽地一下子都干起了木工活儿。我率先把家的土炕拆了,用炕沿子那块长料做了木床,虽说翻身就吱吱响,但毕竟是市里大多人家用的木床。渐渐地就打了大衣柜等十多件家具,活儿在这摆着,那求的人就多了起来。这回可不是唾沫粘家雀儿甜给两句话就成的事了,咱正经八百也挣了几顿炸酱面呢。后来知道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宋朝和明朝都有个皇上爱做木活儿胜过爱美人爱江山的,就觉着这活儿更伟大些,不仅人才辈出,还在于它确是比补鞋和理发要高级多了:你得会画图纸吧,你得把卯榫结构搞明白吧,你得把干活的流程整清楚吧,为此你会一夜一夜地琢磨,您说这活计能不为之奋斗吗。插队后也没死心要当个木匠,就常往大队木工窑洞跑,看师傅做犁架子镰刀把什么的,觉得那活儿挺粗糙的。当然你得谦虚,木匠在农村也是个令人羡慕且不着风雨的美差,工分也是最高的。
没想到就当了知青的先进,在讲用团里认识了当时县里最走红的中医。好,这下子眼界开得比上二郎神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更让人觉着这行当高挑而贵气。便跟着学,他也喜欢教,背汤头歌辨药材记经络认穴位还进了县医院短期培训班。不久当兵了,军训和种稻子之余手里还拿着本人体解剖书。
退伍后在县委通讯组干活,做梦也没承望会吃舞文弄墨的饭。我是67届初中毕业生,实际上也只上了一年多一点的初中,底子太薄了,就拼命地学。那时最好找的是鲁迅的书了,我通读了至少两遍他的全集,这不单单是他骨头最硬,也因他太像我的岳爷了,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而那时觉得他的文字怪怪的不大好懂。再有浩然的书也是当时最流行的,仅他的那本三十多万字的《春歌集》我可背下小半部来。后来浩然遭骂那是必然的,但他也是我为文的一位师傅。“文革”结束后那为文的师傅就更多了,我的作家梦便也火借风势地燃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