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7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通过广州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现代农业概述与广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作者姓名: 赵飞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广州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现代农业概述与广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养殖业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科技兴农、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展开、新常态下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等内容进行叙述。
作者简介
赵 飞 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现任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系副主任、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协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农业遗产与乡村旅游,现已出版专著、合著2部,在《中国农史》《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考古》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广东省软科学项目《“申遗热”背景下广东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战略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岭南佳果”类遗产的发掘、整理与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公共史学”视角下高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近年,先后获得华南农业大学“十一五”科技管理先进工作者、“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第一章广州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秦至两汉时期的广州农业发展
第二节魏晋至宋时期的广州农业发展
第三节元明清时期的广州农业发展
第四节民国至20世纪末的广州农业发展
第二章现代农业概述与广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现代农业概述
第二节广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现代种植业
第一节粮食生产
第二节蔬菜生产
第三节水果生产
第四节花卉生产
第四章现代养殖业
第一节渔业生产
第二节畜牧业生产第五章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第一节农业龙头企业
第二节农民专业合作社
第三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第六章农业科技兴农
第一节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建设
第七章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一节现代农业园建设
第二节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农业品牌建设
第四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第八章农产品流通市场发展
第一节农产品流通市场
第二节农业电子商务
第三节农超对接
第九章现代农业发展保障机制建设
第一节农村居民增收
第二节农村金融建设
第三节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十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
第二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第三节农事节庆活动第十一章农村综合改革
第一节农村土地流转
第二节农村集体“三资”平台建设与土地确权
第三节强农惠农政策
第四节农村改革试验联系点——白云区的探索
第十二章新常态下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附录近年广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法规政策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菜篮子”产品安全供给工作的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意见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若干意见
广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方案(2016-2020年)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广州传统农业的发展历程
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其范围是东经112度57分至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至23度56分。广州现辖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等11个区注: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撤销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区,设立新的广州市黄埔区,以原黄埔区、萝岗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埔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从化市,设立广州市从化区,以原从化市的行政区域为从化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县级增城市,设立广州市增城区,以原增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增城区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耕地面积为849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551万公顷。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洋性气候特征特别显著,因此,海洋和大陆对广州气候都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广州市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15℃—222℃之间,雨水资源丰富,平均年降水量在1800多毫米,年降水日数在150天左右。广州地理环境优越,地形多样,南部为珠三角冲积平原,中部为低丘及河谷平原,北部为高丘低山,土地资源包括滩涂、冲积平原、盆谷地坑垌田、赤红壤岗台地、赤红壤丘陵地和红壤丘陵地、红壤低山地、黄壤中山地、石灰岩丘陵地、河流水域等。有北回归线经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一年四季草木葱绿,有花有果,农林牧渔产品种类丰富,被称为“花城”“水果之乡”。广州作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秦汉以来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融合成为岭南文化中心地,中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同时,广州也是岭南传统农业文化的中心区域,其农业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当前广州地区已经发现的若干史前遗址(如增城区金兰寺贝丘遗址、南沙区鹿颈村遗址、白云区新市葵涌龟岗贝丘遗址、天河区龙洞村飞鹅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足以证明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先民已经在广州这片热土上从事渔猎、采集、农耕等生产活动。
第一节秦至两汉时期的广州农业发展
秦至南越国时期是岭南历史上的首次大开发时期。南越作为一个族体,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今广州地区在先秦及秦汉时期是南越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南越赵氏政权推行尊重越人风习、倡导汉越通婚、任用越人首领为王国高官等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措施,为岭南地区赢得了上百年社会安定的政治环境。南越国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工具,使广州地区垦荒种植形成了一个高潮,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有的考古发现证明,南越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由先秦时期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跃入铁农具与牛耕的阶段。当代学术研究表明,百越先民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水稻的发明者之一,很早就过着以稻米为主粮,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为主的安定生活。南越文王墓出土的200多个体的禾花雀遗骸,说明当时广州地区已是稻田连片。除了水稻外,南越国还种植其他的粮食作物,从墓葬中出土的有黍、粟、菽、薏米、芋、大麻子等,反映出岭南种植的农作物种类颇多。除粮食作物外,人工栽培的瓜果,亦有不少种类。广州、贵县、梧州、合浦等地南越国时期墓葬或稍后一些汉墓中屡有瓜果发现,经鉴定由:柑橘、桃、李、荔枝、橄榄、乌榄、人面子、甜瓜、木瓜、黄瓜、葫芦、姜、花椒、梅、杨梅、酸枣等,反映出南越国的园圃业颇为发达。据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刘邦称帝时,就品尝过南海尉赵佗自岭南进奉的荔枝。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攻破南越国,试图将这一南方佳果引种到北方。他命人取岭南荔枝百株移植到长安,建“扶荔宫”。可见,南越国时期广州一带已广种荔枝,而且能向陕西大批移植,从侧面也说明当时育苗移栽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广州中山四路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中,有28个橄榄核出土。广州西汉中期的墓葬,也出土不少乌榄核。橄榄的出土,确证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广州地区已经栽培这种果品并且掌握了浸制乌榄的技术。南越国时期的畜牧业生产,从一些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可见其一斑。象岗南越王墓中,便有大量猪牛羊鸡的遗骨,经鉴定均是来自人工饲养的家禽家畜。《汉书》也有载:“(粤地)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塵麖”。五畜为“牛、羊、豕、鸡、犬”。广州地区濒临南海,境内河道纵横,湖泊遍布,自古水产捕捞业就比较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岭南先民就选择在江河冲击的台地,在湖泊或海湾附近的山岗、沙丘上定居,以捕捞鱼类、水下软体贝类和狩猎为生。南越国的墓葬和遗址中,曾发现有鱼骨、龟足、笠藤壶、青蚶、楔形斧蛤等。在1997年发掘的南越国宫署御苑遗址中发现一弯月形石池,南北宽79米。池中发现了几百个龟鳖残骸。考古人员认为,“当日南越国王在御苑饲养龟鳖,也许是观赏与食用并举。”墓中青蚶等动物的大量出土,说明南越国时期岭南的劳动人民,由于长期采集、捕捞鱼类鳖类等水产动物,因而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较好地掌握了从事渔业生产的技能。综上所述,南越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州地区早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